春秋大領主

榮譽與忠誠

都市生活

春秋戰國時期用氏不用姓,姓只是部落名稱和稱號。 姓統其祖考之所自出。 氏別其子孫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04章:關於建城的暢想

春秋大領主 by 榮譽與忠誠

2021-12-16 22:09

  呂武回到封地後歇息了壹小段時間,少不了跟幾位夫人幹點什麽,陪壹陪子女,之類的。
  等待夏收來臨時,他又需要進入到忙碌的時刻。
  華夏圈子中,耕種壹直都是頭等大事,再是糊塗的人也明白絕對馬虎不得。
  只是,呂武作為家主,是指揮別人幹活,並不用親自下場。
  他其實也能親自幹農活,就是會顯得有些本末倒置。
  明明該是統籌全局的人,正事不幹去在乎旁枝末節,缺勞力缺到這份上,還是在作秀?
  當然,作秀其實也沒什麽不好,只是要懂得宣傳,令人知道當局重視什麽,能起到壹個榜樣和帶頭作用。
  春秋時代對“造星工程”還沒有開發,不講究作秀那壹套。
  主要原因是,除非是真正的火爆事件,才會被自發廣為流傳,不然列國才沒配合的義務,傳播消息不易,無法形成榜樣該有的效果。
  “收割後要補種菽。”呂武坐在亭子裏面,看著曠野裏忙碌的人,不是在交代在場家臣,只是進行思考,想道:“我好像忘記豆子可以弄豆芽了?”
  話說,他忘記的事情多了。
  想起了豆芽,他卻壓根不知道怎麽搞,只是依稀記得用豆子浸泡水?
  等等!
  他想起了壹本小說,裏面描述的是用綠豆、荅(小豆)、小麥放入容具內,再倒入壹些水,使之生芽?
  有個大概的方向,反復試驗就是,失敗多少次不是問題,成功壹次就成了。
  這壹次回來,他又閱覽了壹下記錄。
  老呂家登記在冊的屬民,數量兩萬兩千余人。
  他們有原先“陰”地的原住民,壹些是後面歸入戶籍……也就是曾經跑去當野人,又回來歸入領主統治。
  另外的壹些則是從其它地方過來投靠,老呂家缺乏勞力進行接納。
  呂武並不想有太多的奴隸,抓捕野人,或是收納其它地方的人,只要能提供證明,哪怕來歷不是那麽靠譜也是登記為屬民。
  至於說其他家混進來?
  以為特工或間諜好培養?
  再則,以當前的年代而言,想偷技術真容易不到哪去。
  首先領主的住宅,真不是誰都能進。
  再來,老呂家的分工很明確,真混進來就去幹屬民該幹的活。
  武士的家屬並不被算在屬民的名單。
  說白了,屬民是需要給領主交稅的階層。
  武士的家庭不用交稅,他們交的是“賦”。
  出征之前,老呂家有壹千六百二十名武士,他們的家屬攏共有壹萬多人。
  這壹次去會盟,折了十六名武士,有三人終生殘疾。
  犧牲和殘廢了的武士,位置會由他們其中的壹名兒子來補名額。
  父傳子是壹種既定規則,不出意外還會子傳孫,壹代代地傳下去。
  在冊的奴隸則是有壹萬六千余人。
  呂武知道統計的數量不會太靠譜,合計了壹下發現老呂家竟然有五萬多人了!
  才多久?
  他來到春秋時代也就是兩年不到。
  開局壹個村,人口數百人。
  靠的就是找到正確的大腿來抱,絞盡腦汁花心思展現價值。
  “主?”虞顯上身看著很幹凈,鞋子以及裙擺則是比較臟。他沒參與農務勞作,需要的是走在田埂上查看進度,看見呂武依然註視著前方,自顧自說道:“產出豐碩,今歲大吉。”
  呂武知道虞顯來了,也聽到了在說話。
  只是他在想事情,精神有些不集中,隨口說道:“燒了那麽多東西,土地肯定會變得肥沃,多收幾鬥很應該。”
  虞顯大致上能聽得懂,眼睛壹亮,問道:“如此,可要再燃些許物?”
  “我們要建城了。”呂武繼續想著自己的事情,精神不集中的關系,說話也就用了現代的方式,說道:“到時候可不能排泄物隨便倒,每家每戶弄個桶,再讓人固定時間去收。規劃好了澆肥,比燒什麽東西都管用。”
  其實,他每次與人交談都是壹種折磨,需要先在腦子裏過壹遍,小心翼翼地不表現得太另類。
  虞顯在品味呂武的那些話,越想越困惑。
  比如排泄物是什麽,又為什麽要收集。
  明明是排泄物,怎麽會稱為“肥”這個字。
  這是壹種理所當然。
  很多詞、字和名稱,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被創造出來。
  跟古人去念元素表,無疑問是聽不懂的。
  網絡時代沒到來之前,誰知道什麽叫“886”,剛接觸網絡的話,信不信以為是什麽暗語?
  像是“不明覺厲”,倒是因為自身民族文化的關系,反而好理解了。
  呂武在琢磨壹件事情。
  燒磚窯壹直都在產出,似乎有些過剩的樣子。
  是不是該幫家臣也蓋壹蓋磚瓦房?
  壹旦家臣蓋了,武士階層要不要也收買壹下。
  然後,之前不是壹直在收集建城的資源嗎?
  眼見著平野上出現那麽多的人造土山,有沒有占了該挖下水道的位置。
  挖下水道的話,自己作的布局方案靠不靠譜,要不要再詳細地研究壹下。
  砍伐樹木也多,木頭放著被風吹日曬,會不會損壞。
  等等之類的。
  虞顯真想不出來,他知道燒灰能增產,就是沒捅破那層‘膜’,問道:“主所言之增肥,何意也?”
  “就是……”呂武回過神來,想起了虞顯遲早會辭職走人,改了個話題,說道:“今歲雨季來時,果樹栽種不可延誤。”
  虞顯連忙坐正姿勢,答道:“諾!”
  現在果樹都是野生。
  移植果樹這種事情不是沒人做過,就是不知道規模方面怎麽樣。
  晏嬰倒是已經出生,並且在齊國還比較活躍。
  只是那個“淮南橘淮北枳”的事情當然還沒有發生,卻證明移種植物這種事情的存在。
  “建城之事……”呂武捏了捏自己的鼻梁,說道:“還請為我解惑。”
  他心目中的城池,長、寬、左、右至少應該各為八裏。
  以現在長度單位,壹裏相當於現代的四百米。
  他自己算了壹下,城池占地面積約是十平方公裏。
  這樣的城池於目前不算小了。
  秦國現在的都城“雍”,也就是這樣的占地面積。
  虞顯知道呂武之前只是個小貴族,不知道壹些‘常識’能說得過去,道:“天子之城方九裏,諸侯禮當降殺,則知公七裏,侯伯五裏,子男三裏。”
  什麽意思?
  也就是說,現在不是想怎麽建城就能建,有禮儀制度的約束。
  呂武知道有限制,也知道現在很多國家壓根不按照周制,才會想問。
  晉國的很多卿,他們建城就沒講究什麽周制,國君知道了也沒說什麽。
  “主為晉下大夫……”虞顯想了想,說道:“可比子男,取三裏之數。”
  呂武沒覺得意外。
  晉國的卿可以位比列國的國君,壹些爵位自然也能有對照。
  那些“卿”能打破規則,是他們有那個實力去打破,不代表誰都能夠。
  呂武點了點頭,說道:“便三裏。”
  那是壹個約現代九公頃的面積。
  “住三千人都擁擠!”呂武覺得太小了,又問:“只可建壹城?”
  虞顯被問得很奇怪,說道:“壹‘地’壹城足以。”
  呂武其實是想問,能不能多建幾座城,再將他們連接起來。
  現在的城池,其實真不是用來收納太多人的用途。
  用比較好理解的方式,城能當作是領主保護自己的城堡,裏面進行駐軍,生活壹些比較重視的人才。
  屬民則是生活在城池之外的村落(現在村被稱為‘邦’)。
  大量的奴隸也會有專門安置他們的地方。
  所以了,城池真不是用來收容壹名領主治下的所有人。
  後面,虞顯搞清楚了呂武的腦回路,壹楞壹楞地說:“城外可建‘郭’,留有‘町’,不可合閉城墻。”
  呂武才是真的腦殼疼。
  他的理解中,“郭”不就是城嗎?而“町”是壹種商業街道。
  這樣壹來,虞顯想要表達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。
  城池的規模就只能那麽大,卻是能在城外繼續進行建設,就是造城墻的時候不能合閉起來,起到保護效果而已。
  這算什麽?
  最早的應付形式?
  其實是周王室的制度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,可是又不能去打破制度,只好靈活壹點地來動腦筋。
  說白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唄。
  來到亭子的家臣越來越多。
  他們沒有太緊要的事情需要匯報,坐下去聽呂武與虞顯探討,怎麽來規劃並建設城池。
  要是只能建壹個那麽小的城池,下水道之類的工程量肯定會減少,只是外面還能建設街道,肯定也需要下水道。
  “主,山間可再起壹小城。”宋彬扭身指向了霍太山,接著往下說:“為武城。”
  霍太山的山,要說十分陡峭的肯定有,卻也有不少十分平緩的山。
  多數家臣贊同了宋彬的建議。
  呂武想了想同意下來。
  所謂“武城”就是要塞唄?
  山裏面可是有老呂家不少的秘密,可以建立要塞來把住要道,不但能守住那些秘密,危急時刻他們撤進山裏,有要塞也能起到阻擋敵軍的作用。
  呂武親自去巡查過,裏面其實也有能建設成農耕區和放牧區的地方。
  他決定看壹看情況,真要在山裏建造要塞,沒誰規定只能建壹座。
  要塞形成防禦體系,敵軍要是不壹壹拔除,沒那個膽子入山的。
  說難聽點,壹旦發生什麽不可測的事情,霍太山將成為老呂家避難之所。
  也是蓄積力量和審時度勢,等待反攻的基地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