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詭三國

馬月猴年

歷史軍事

這是壹間普通的梁木結構的泥瓦房,大概也就二十幾個平方,黃泥墻上塗的白堊有些地方都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921章移植問題,風帆進化

詭三國 by 馬月猴年

2020-12-26 18:44

  任何科技樹的點亮,都不是只靠嘴炮就能完成的。
  斐潛腦海之中有非常多的東西,但是受限於天、地、人,很多東西根本就造不出來,用不了,甚至連替代品都沒有。
  比如船。
  比車船要先進很多的自然有,可是能造得出來嗎?
  就連簡單的組合都出現了問題,更不用說還要用壹些漢代根本獲得不到的材料,壹些暫時還做不出來的機械組合了…… 漢代船舶的發展,其實已經算是進入了壹個高峰期,但是很遺憾的是也和大多數的“玩具”壹樣,並沒有形成壹個有效的系統傳承,導致壹些造船的技術從西漢並沒有傳遞到東漢來,也沒有保留下壹些技術性的文獻,只是壹些文學性的,描述性的語言居多。
  漢代已經有樓船出現,並且有大量輔助船只,比如艨艟之類的協助作戰,甚至還有專門的將軍校尉職位,“樓船將軍”,“樓船校尉”等等,也就證明了其實在漢代,尤其是在西漢時期,對於輪船的重視以及運用,還是很不錯的。
  但是到了東漢之後,因為劉秀以及劉秀之後的東漢皇帝,大部分都采用收縮政策,導致原先秦朝在南越修建的靈渠都放棄了,更不用說對於壹些水域的控制和船工的培養,以至於斐潛當下在長安之中,竟然找不到什麽專職的船工。
  所幸的是,馬鈞這個家夥的到來,改變了壹些斐潛對於船只研究比較尷尬的局面。
  畢竟黃家之中,對於船只的研究並不是很擅長,有很多東西都是壹知半解,搭配上了斐潛這個更加半桶水的家夥,組合起來的時候難免晃蕩得厲害。
  對於造船,並非是說找幾根木頭,然後鋸壹鋸,刨壹刨,釘壹釘就可以用了。
  斐潛原本以為造船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,畢竟又不像是後世那種機械鐵甲船,就改進壹下現有的木質船舶,應該是壹件動動嘴皮子就能完成的工作,但是現實則是給斐潛好好的上了壹課。
  首先的麻煩,不是解構問題,而是木材。
  誰能想象,造壹只大約壹百料的木船,竟然所用的大小木頭要三百到四百多塊,或者說片,尺寸大小各異,然後經過造船工匠的修整,壹點點的添加組合,最終才能成為壹艘船。
  所謂的船料,並不是承載單位,而是造船所用木料的數量。
  古代船只都是用木材來建造到,壹艘船需要許多根木料。
  如造壹艘需要用二十根木料才能建成的船,古人就會先計算用料數量。
  二十料船,意思就是要用二十根木料才能造成這艘船。
  後來隨著稱呼的習慣性慢慢演化,船匠用來衡量船只大小,便以木料使用數量多少來計算。
  秦漢時期,料,指的是壹根普通的用船木料。
  這樣的木料,壹般長度大概在五六米之間,直徑約二三十公分之間。
  由於這樣的壹根木料在水中的浮力,基本可以承載二至三個成年人的重量,也就在三百多斤左右。
  因此隨著習俗慣性的延續演化,便漸漸的把船木料在水中浮力的承載量,用來計算船只大小。
 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,以及技術用詞傳承上的問題,到了宋代的時候,壹料又變成了體積單位,壹料等於十立方尺(宋尺)…… 因此,華夏這些科技傳承的尷尬就出現了,懂得做的人呢,不懂的說,懂得說的人呢,未必懂得寫,懂得寫的人又不懂如何做,因此在歷史記載之中就出現了大量的容易混淆的量詞和描述,最終雲裏霧裏混沌不堪。
  如果說只是造壹兩個小模型,那麽驃騎將軍府後院的池子也就代替上夠用了,但是如果說要做壹比壹的實體性研究,那麽將軍府的空間就太小了。
  因此斐潛就將昆明湖的壹角圍了起來,專門用來給馬鈞來做輪船研究。
  壹到了昆明湖這裏的造船工房,便是被各種木頭包圍了。
  “船桅當用直杉木,船梁船枋用楠樟,淺板用雜,舵需用榆,關棒亦用榆,船櫓用檜,槳當用高山之櫟……”馬鈞壹邊領著斐潛和黃月英前行,壹邊對著兩邊堆積的木材講解道,“聞珠崖有奇木,材質細膩,光滑緊密,重且耐漬,幹之不裂,浸則不腐,奈何不得也……” “哦……嗯……” 斐潛只能發出壹些有聽沒有懂的聲音來附和著,裝出壹副內行的模樣來。
  畢竟馬鈞所指的木材,斐潛大多數都辨認不出來,只是知道,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,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……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,後世壹些模擬經營類的遊戲已經是夠良心了,否則真的要按照實際情況來處理,要造壹艘輪船,就要十幾種不同的木材,然後卡在某壹種木材上眼睜睜的就是造不出來,那麽玩三國的玩家怕是不當場瘋掉才怪…… 再往前走,便是已經做出壹個實體來的車船。
  歷史上的車船,大概最早出現在東晉末年。
  《資治通鑒》之中所記載:“王鎮惡率水軍自河入渭以趨長安……鎮惡溯渭而上,乘蒙沖小艦,行船者皆在艦內,秦人見艦進而無行船者,皆驚以為神……” 雖然這個描述當中並沒有直言車船,但是“行船者皆在艦內,秦人見艦進而無行船者”,則是說明了當時沒有人看見有槳,所以看到船無槳自行,便十分吃驚。
  也從另外壹個角度來說,在東晉這個時候,已經有了將踏輪隱藏起來的技術。
  可是不知道是因為技術保密的原因,還是說戰亂所致,壹直到了唐代,因為大運河的需求,車船才比較明確的登上了歷史的舞臺。
  到了車船的近前的時候,斐潛才真切感受到了船的大小。
  怎麽來說呢,華夏人麽,就是喜歡又大又白,呃,又黑又長,嗯,反正就差不多這個意思就是了。
  馬鈞也秉承了華夏的優良傳統,雖然說是實驗作,但是壹點都沒有模型化的意思,也是造得相當大。
  斐潛有些大概的印象,當年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福船和哥倫布的船的對比,簡直就像是姚哥和長江哥站在了壹起似的,足可見華夏人對於“大”的追求。
  只可惜的是那個該死的兵部尚書…… 斐潛吸了壹口氣。
  如果將來要控制江南,水軍自然必不可少,與其火燒眉毛的時候才來想著要組建水軍,那還不如早壹些的未雨綢繆。
  退壹步來說,即便是不惦記著孫十萬,那麽想要對於交趾有更好的控制力度,也是壹樣需要壹只能夠從川蜀到交趾的水軍部隊,再次打通當年馬援進交趾的水路,承擔轉運人馬和物資的重任。
  漢代當下,船只都是用槳的,越大的船只,便是要用越多的槳。
  但是問題就在這裏,想想後世賽龍舟的運動員,要訓練多久才能達成速率壹致的槳速?
  要知道那麽多根的槳,若是速度不壹的話,別說前進後退了,船槳自個兒都能打成壹團。
  車船就彌補了這方面的問題,可以減少訓練量,而且在短途沖刺的時候有更高的速度和爆發力。
  當然,如果說長時間長途的話,那麽自然還是以帆船最佳。
  馬鈞建造的車船,也是有帆的,兩帆,只不過現在只有直立的船桅桿立著,帆布都收了起來,成成疊疊的堆在船板之上。
  車船的翻輪在兩側正中,很明顯,甚至有些大得不怎麽協調,在其左右兩側還各開了三個槳孔,大概是用來補充動力,亦或是車船翻輪動不了的時候用來輔助航行的。
  “且試行之……” 是騾子是馬,都需要遛壹遛,船只也是如此,斐潛在岸上,看著船只在馬鈞的號令之下,開始運作起來,巨大的輪車在人力的踩踏之下旋轉了起來,湧動起大量的水花,離開了岸邊,朝著昆明湖內部駛去。
  翻滾的輪車,擊打著水面,激揚起巨大的浪花,然後提供了前進的動力,車船在昆明湖上的新進速度非常快,大概不到半個時辰,就已經是走了接近大半圈,然後重新繞了回來,停在了岸邊,下了錨。
  壹切似乎都對,似乎又不是很對。
  船只在岸邊停穩了之後,斐潛登上了船。
  果然,就像是黃月英所說的那樣,因為翻板的作用,帶出了大量的水,不僅是甲板上有明顯的水漬潑濺的痕跡,掀開上面的船板,也能看見在船艙之中也有壹些淤積的水。
  幾名船工正在船艙之中清理。
  “嗯……”斐潛有些皺眉。
  畢竟這樣開出去才半個時辰左右,如果說這麽壹會兒工夫就有了這麽多的水,確實是不適合使用,即便是派遣人專門在船艙中清理積水,長時間的浸泡也會導致船底粘合部位容易損壞、腐蝕。
  有什麽東西,是沒有做好的呢?
  翻車的技術很成熟了,畢竟很多地方用來灌溉農田的就連翻車的二代,改進版的筒車都用上了,所以基本上移植到輪船上,技術層面來說應該是沒有什麽困難才對啊…… 等等。
  斐潛忽然感覺自己抓住了什麽問題,但是壹時間想不起來具體是什麽,有些郁悶的摸了摸自己的後脖子,皺著眉頭,左看看,右瞅瞅。
  防滲透的水密艙?
  也有了啊,雖然不多,只有縱向的五個,難道說應該再多幾個?
  似乎也是不對。
  水密艙這個東西,壹開始斐潛就有和黃月英提及了,畢竟這個玩意是船舶的大殺器,幾近於騎兵的馬掌壹般。
  漢代這玩意其實也有,只不過沒普及而已,到了魏晉時期,才算是船只的標配。
  哦,想起來是什麽問題了,斐潛不由得啞然失笑…… “原來如此!
  翻車,哈哈,這完全就是壹個翻車啊……“斐潛拍著車船旁邊的大型輪板笑著說道,”便是這個問題了!
  “ 黃月英楞了壹下,然後似乎略有所思。
  馬鈞有些皺眉,顯然還不是很明白。
  斐潛大笑,”翻車之物,原是何用?
  “ 馬鈞漸漸的張大了嘴,然後跺腳嘆息,”哎呀!
  某竟然沒想到此處!
  “ 其實有些事情,沒說破之前麽,似乎完全不知道究竟哪裏出了問題。
  單看船只麽,沒問題,再看翻車也沒問題,兩個加壹起,結果就有了問題。
  找船只的問題,似乎也沒有做錯什麽,再檢查翻車,也和之前做的是相同的,也沒有什麽做錯了的地方。
  然而問題就出在了這裏。
  翻車原本的用途,就是從低處將水提到高處來方便澆灌的…… 因此這個車船在行進的時候才會有那麽大的水花!
  車船只需要前進的動力,不需要澆水灌溉輪船自身,而嚴格按照翻車標準制作出來的車輪,那個水量啊,能不出問題麽?
  根本就不是黃月英壹開始以為船只身上的孔洞和縫隙的原因。
  思路錯了,自然就走不出來。
 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,就是將翻車原本提水的功能去掉就是了。
  當然,站在上帝的視角,就會覺得這個也是笨蛋,那個也是傻瓜,怎麽連這麽最簡單最基礎的東西都想不到,但是實際上華夏的歷史之中,大部分的發明和創造,就是這些“傻瓜”和“笨蛋”在撞得頭破血流之後,依舊執著的去專研,才有了華夏璀璨的文明。
  馬鈞急急的就要親自動手改,卻被斐潛攔了下來,“此事交給工匠即可……來來,再看看其他事物……” 斐潛也沒有時間天天來盯著昆明湖的造船工房,既然來了壹趟,自然盡可能的利用起來,看看還有沒有壹些可以改進的地方。
  來,如果說不去找越來越無底線有錢就讓上的度娘,有幾個人真的就能清楚漢代的船只和後世的木質船有多少區別?
  或者說比宋代,明代還差了什麽部件或是結構?
  有龍骨,有水密艙,有船板,有女墻,有櫓、槳、舵、帆、錨…… 似乎現在有的,後世的船也有,後世那些船有的,現在看起來似乎也是有。
  斐潛繞著船緩緩的走著,然後站到了帆桅之前。
  帆桅很直,很高。
  其下的帆層層疊疊,堆積在帆桅之下。
  斐潛指著風帆說道:“扯起來看看……”當下昆明湖並沒有什麽風,所以直接扯起來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。
  很傳統的,長方形的風帆,通過風帆中間的五六根橫木和繩索固定著,雖然站在船上的斐潛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麽風,但是扯起來之後在空中依舊有些微風流動,將風帆撐得有些鼓起來。
  “行了,放下來罷……”斐潛註意到,風帆上下的橫桿是不能動的,也就意味著這個風帆實際上是在順風的時候才能起到最大的功效,平時壹般都用槳和櫓居多,所以才有赤壁之戰孔明壹定要借東風麽?
  利用風力來推動船舶,可以說是人類最實用、最有效和最有深遠影響的航海技術發明了。
  華夏風帆的發展,和世界其他的文明,有相同的地方,也有不同之處。
  眾所周知,風從船尾吹來是最好不過的了,因為這是順風,順風是航船吸收風力的最佳風向,華夏最常用的祝願用語“壹路順風”、“壹帆風順”便是如此。
  然而,自然界的風是四面八方來的,逆風之時,風力反倒成了航船前進的阻力,所以漢代船就只能收起風帆,改用人力。
  而想要充分的利用側面來的風,風帆的方向就必須要能調整,也就是和來襲的風有壹定的夾角,然後就能產生垂直於風向的力量,從而分解為將船只向前的推力,所以要求這個風帆應該是可以活動的,可以根據不同的風向來進行調整…… 因此當斐潛將這個想法告訴馬鈞的時候,馬鈞頓時如獲至寶壹般,立刻叫來了幾名工匠,開展風帆的改進工作,然後緊緊的跟著斐潛,看看能不能從斐潛那邊再得到壹些什麽其他的指點。
  但是很可惜的是斐潛自己也是半桶水,所有的關於木船的印象全數都來源於後世的網絡和影視,具體實務其實壹竅不通,所以又轉了兩圈之後,也沒有什麽後續的靈感跳出來,便只能是就此作罷,等馬鈞將改進的車船2.0版本制作出來之後再來看。
  等斐潛壹行回到了驃騎將軍府,剛下馬,斐潛壹眼看見了驃騎府衙前門之處搖曳著的旗幟,忽然心中壹跳,又想起了壹件事情來,皺起了眉頭。
  似乎在某個地方看到,三角帆的適用性比四角帆更高?
  “夫君……”黃月英走到了斐潛身邊,問道,“怎麽了?
  “ ”妳看那幾面旗幟……“斐潛指了指府衙之前的那幾根大旗,”像不像風帆?
  此時風大小應是壹樣的,那兩桿旗幟長短也差不多,可是為什麽四角旗幟動得慢,三角旗擺得快呢?
  若是船上也改用三角形的風帆,會怎樣?
  “ 黃月英也擡起頭,盯著府衙之前在風中飄蕩著的旗幟,”三角形的風帆麽……”
  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